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石敬瑭后晋 892 — 94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敬瑭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7年十二月 七年六月石重贵即位沿用。后汉刘知远、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也用此年号。947年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南平文献王高从诲、楚废王马希广(四月)再用此年号,147—149,156。高丽自938年用后晋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42 【介绍】: 即五代后晋高祖
后晋王朝创建者。
沙陀部人
太原
李克用部将臬捩鸡子,后改姓石
李嗣源器之,择为婿,助嗣源夺得帝位,以功累迁中书令河东节度使,镇太原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徙镇天平,不受命。
末帝遂夺其官爵,命将讨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契丹助其灭后唐,册封为,建国号晋,建都于汴,史称后晋
乃割让幽、云等十六州于契丹,每年献帛三十万匹,称“儿皇帝”。
在位七年。
帝姓石氏。
讳敬瑭
太原人
唐景福元年生。
后唐庄宗明宗
累官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
清泰三年五月封赵国公
是年叛后唐。
十一月契丹主册即皇帝位
在位七年。
年五十一。
谥曰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庙号高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隐初唐 ? — 6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少学次第观。
十一切入。
而所居专在五台
始则中台
木瓜谷寺。
三十年。
又佛光山寺七年。
又大孚寺九年。
志道之徒。
相从不绝。
缁白供事。
填委山林。
永徽二年
代州都督
先隶昭果寺。
于是追还。
俾领寺任。
龙朔元年。
十月卒于寺。
端坐熙怡。
如在禅定。
释明隐者。
少习禅学。
次第观十一切入。
在中台北木瓜谷寺三十年。
唯以定业馀无所怀。
又往佛光山寺七年。
又住大孚寺九年。
志道之徒相从不绝。
道俗供事填委山林。
永徽二年
代州都督
以昭果寺僧徒事须纲领。
追还寺任。
辞不获免。
龙朔元年十月
卒于此寺。
端坐熙怡如在久定。
五台山有故宕昌寺。
甘泉美岫往而忘返。
有僧服水得仙。
身如罗縠。
明见藏府骨髓。
武德年末行于山泽。
今村中父老目者十馀人说之。
五台山者。
斯为神圣所憩。
中台最高。
所望诸山并下。
上有大泉名曰太华。
傍有二塔。
后诸小石塔动有百千。
云是孝文从北恒安至此所立。
石上人马大迹俨然如初。
从中台东南三十里。
至大孚灵鹫寺
南有花园。
前后遇圣。
多于此地。
有东西二道场。
中含一谷西北上八里许。
有王子烧身塔。
寺元是齐帝第三子。
性乐佛法思见文殊。
故来山寻。
如其所愿烧身供养。
因而起塔。
所将内侍刘谦之
于此寺中七日行道。
祈请文殊。
既遇圣者掩复丈夫。
晓悟华严经义。
乃造华严论六百卷。
五台诸寺收束犹有三百许卷。
龙朔中
主人令会昌寺僧会赜。
两度将功德物往彼修补塔尊仪。
五台县官同往。
备见圣迹。
异香钟声相续不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存璋五代 ? — 9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2 【介绍】: 五代时云中人字德璜
李克用入关破黄巢军,累迁义儿军使,后授泽州刺史
后唐庄宗即位,锐于求理,存璋得行其志。
抑强扶弱,诛其豪首,期月之间,纪纲大振,弭群盗,务耕稼,去奸宄,息幸门,当时称其才干。
后累迁司徒太傅大同军节度使,应、蔚等州观察使
以疾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钱传瑛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杭州临安人
吴越国君钱镠第三子。
原名传锴
敦儒学,善骑射,工草隶。
徐、许之叛,拒寇有功,授两浙副大使唐哀帝天祐中选尚寿昌公主,授大同军节度使公主未及降而卒,传瑛旋亦以疾卒,年三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行圭五代 ? — 9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0 【介绍】: 五代时燕人
高行周从兄。
初仕燕为骑将,以骁勇称。
后唐庄宗时,历朔、忻、岚三州刺史大同军节度使
明宗立,徙镇威胜、安远。
性贪鄙,行事多不法。
副使范延策几规劝,不听而衔之。
后诬延策反,延策与子见杀。
寻疾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彦琮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云中人字比德
初事李克用,杀叛将王瓘有功。
后从李存勖上党之围。
存勖后唐,迁彦琮磁州刺史
明宗天成中,改左武卫上将军,终邠州节度使,卒年六十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折从阮五代 892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55 【介绍】: 五代时云中人字可久
本名从远,避后汉高祖刘知远讳改
性温厚,以孝闻。
后唐时府州刺史
后晋出帝时,率兵攻契丹,拔十余砦,迁本州团练史,兼朔州刺史安北都护振武军节度使
后汉时,为永安军节度使,府、胜等州观察处置等使,迁武胜军节度使
后周时,加同平章事,移镇滑州陕州,官终静难军节度使侍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照中唐 ? — 7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僧。
蜀地人。
姓氏籍贯不详。
承远修净土。
代宗大历年间栖止衡州云峰寺大弘净土,开五会念佛之说,五日为一会。
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
后世尊为净土四祖。
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梁(今陕西汉中)人。
净土宗僧人
代宗大历二年(767)衡山云峰寺五年五台山佛光寺,专修念佛法门,以求往生净土。
后建竹林寺居之。
诗僧清江为友。
宋高僧》卷二一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光绪《洋县志》卷七另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
大历二年
依止衡岳云峰寺
修习罔怠。
尝于僧堂晨粥。
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
而山寺影现其中。
去寺东北五十里。
有山。
山下有涧。
北去涧有石门
石门
行可五里。
有寺金榜。
署云大圣竹林寺
当是时。
目了而心疑之。
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
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
其楼观池榭。
皆众宝严饰。
而无山林秽恶诸物。
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
食毕乃灭。
于是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
其言与所见尤合。
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
六月二日
祥云弥覆一寺。
云中楼阁影现。
且有梵相数僧。
身长丈许。
执锡行道。
阿弥陀佛。
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其身高大咸在。
自未至酉方灭。
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
及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谓之曰。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可去矣。
答曰。
时危路险未可也。
老人曰。
但亟去无惮也。
忽不见。
八月十三日
结同志发衡岳
五年四月五日
五台
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
明日诣寺揽其境。
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
四鼓
又一光自北山来。
正触身。
即入堂问众。
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以感悟有缘者耳。
因具威仪。
寻光由寺东北。
行十五里。
果得山涧石门等。
而善财难陀青衣年八九岁。
立石门外。
若预候者。
入门。
向北行五里。
过金门楼。
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
地纯黄金。
流渠华甫方二十里。
两庑周遭。
一百二十院。
比之钵中所睹者。
差分明耳。
而讲堂之中。
狮子座上。
文殊处西。
普贤处东。
大菩萨众。
左右围绕。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前作礼。
问言。
末劫凡夫。
智浅障深。
法海渊洪。
虽欲修行。
罔得其要。
惟愿大圣指陈。
使知所在。
文殊报曰。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福慧二严。
举无遗者。
我于过去劫中。
以念佛故。
今获一切种智。
是以一切诸波罗蜜
乃至诸佛。
从念佛生。
汝当勤念。
无令休息。
又问其念云何。
曰此世界西。
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系念。
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
决定往生。
说是语已。
时二菩萨。
舒金色手。
摩顶而授记言。
汝以念佛功德力故。
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善男女等。
必欲疾成佛道者
但念佛而已。
于是二菩萨。
各说伽陀以发明之。
则欢喜踊跃。
疑网顿除。
作礼以谢。
合掌住侧。
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
遍请教戒。
及游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大如碗许。
取而食之。
身意泰然。
旋辞菩萨以出。
青衣至于门外。
遂失所在。
而徘徊伫眺。
倍增悲感。
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
于金刚窟。
无著遗迹。
礼二十五佛名。
独见地莹琉璃。
宫殿净。
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
坐立俨然。
其馀僧则无所见也。
是夜三鼓
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
默祝曰。
愿分百镫。
寻如其数。
曰愿千镫亦然。
且其比列之整。
非世所能拟。
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
佛陀波利引入圣寺
语具觉救传。
十二月于寺之念。
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七日之夜方唱佛次。
有梵僧造道场。
曰。
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
不应。
明日申时
则有梵僧之老者。
见曰。
灵异之事。
宜普示众生。
使发菩提心可也。
曰。
非敢閟也。
第恐俗情腾谤耳。
其僧曰。
大圣之居此山。
谤议纷纭。
尚莫之止。
况汝所见境界耶。
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
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
六年正月
华严寺僧崇明谦等三十馀人。
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
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
节解分明。
众尤惊异。
以为所开示断不虚矣。
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
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
沙弥惟英。
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
东台
先睹白光数四。
异云叆叇。
云开而红色。
文殊乘青毛狮子。
于五色通身光内。
微雪飘洒。
圆光遍映山谷。
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释法照
不知何许人也。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可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
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
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
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四年夏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
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未时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何可往也。
老人言。
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前。
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
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乃问众云此何祥也。
吉凶焉在。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
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者。
方圆可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入寺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历历可听。
文殊左右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问言。
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诸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令无间断。
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已。
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顶为授记别。
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
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
授教已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
华严寺西楼下安止。
十三日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
无著见大圣处。
处心礼三十五佛名。
礼才十遍。
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
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
居在一处。
见已惟自庆喜。
随众归寺。
其夜三更华严院西楼上。
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
其大方尺馀。
咒言。
请分百灯归一畔。
便分如愿。
重谓分为千炬。
言讫便分千数。
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
愿见大圣。
三更尽到见梵僧。
称是佛陀波利
引之入圣寺
语在觉救传。
至十二月初。
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
绝粒要期誓生净土。
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
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
告云。
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
言讫不见。
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
年可八十。
乃言曰。
师所见台山灵异。
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
曰。
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
故所以不说。
僧云。
大圣文殊见在此山。
尚招人谤。
况汝所见境界。
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
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江东释慧从。
大历六年正月内。
华严寺明谦等三十馀人。
随照至金刚窟所。
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
于时徒众诚心瞻仰。
悲喜未已。
遂闻钟声。
其音雅亮节解分明。
众皆闻之惊异尤甚。
验乎所见不虚。
故书于屋壁。
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
自后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
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
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
次有异云叆叇。
云开见五色通身光。
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
众皆明见。
乃霏微下雪。
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
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
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
不知其终。
绛州兵掾王士詹圣寺记云。
系曰。
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
显正依报庄严故。
菩萨未沾国土名。
但云住处。
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
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
经云。
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
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
境界净则说法净
则三土义齐也。
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
可非住处邪。
通曰。
此义同名别。
或可上得兼下也。
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
皆是菩萨识所变刹土也。
若然者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
法照竹林圣寺见文殊境也。
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
则秽土见圣人。
大历二年
栖止衡州云峰寺
勤修不懈。
于僧堂内粥钵中。
忽睹五彩祥云。
云内现山寺。
寺东北五十里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石门
入五里有寺。
金榜题云。
大圣竹林寺
虽目击分明
而心怀陨穫。
他日斋时。
还于钵中。
五色云内。
现其五台
诸寺尽是金地。
无有山林秽恶。
纯是池台楼观。
众宝庄严。
文殊一万圣众。
处其中。
又现诸佛净国。
食毕方灭。
心疑未决。
归院问僧。
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
时有嘉延。
昙晖
二师言曾到。
言与钵内所见。
一皆符合
四年夏
衡州湖东寺内。
有高楼台九旬。
起五会念佛道场。
六月二日
遥见祥云弥覆台寺。
云中有诸楼阁。
阁中有数梵僧。
各长丈许。
执锡行道。
衡州举郭咸见。
弥陀佛。
与文殊普贤。
一万菩萨。
俱在此会。
其身高大。
见之者皆泣血设礼。
至酉方灭。
日晚于道场外。
遇一老人。
云。
师先发愿。
往金色世界。
奉觐大圣。
今何不去。
怪而答曰。
时难路艰。
何可往也。
老人言但亟去。
道路固无留难。
言讫不见。
惊入道场。
重发诚愿。
夏满约往。
至八月十三日
南岳同志数人。
惠然前来。
果无沮碍。
五年四月五日五台县
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
六日到佛光寺
果如钵中所见。
其夜四更
见一道光。
北山下来射
忙入堂内。
问众云。
有何祥也。
有僧答言。
此大圣不思议光。
常答有缘。
闻已。
即具威仪。
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
果有山。
山下有涧。
涧北有一石门
见二青衣
年八九岁。
颜貌端正。
立于门首。
一称善财。
二曰难陀
相见欢喜。
问讯设礼。
入门。
向北行五里已来。
见一金门楼。
渐至门所。
乃是一寺。
寺前有大金榜。
题曰。
大圣竹林寺
一如钵中所见。
方圆二十里。
一百二十院。
皆有宝塔庄严。
其地纯是黄金。
流渠华树。
充满其中。
入寺。
至讲堂中。
见文殊在西。
普贤在东。
各据师子之座。
说法之音。
历历可听文殊左右。
菩萨万馀。
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至二贤前作礼。
问言。
末代凡夫。
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
垢障尤深。
佛性无由显现。
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
于何法门。
最为其要。
唯愿大圣。
断我疑网。
文殊报言。
汝今念佛。
今正是时。
诸修行门。
无过念佛。
供养三宝。
福慧双修。
此之二门。
最为径要。
所以者何。
我于过去劫中。
因观佛故。
因念佛故。
因供养故。
今得一切种智。
是故一切诸法。
般若波罗蜜。
甚深禅定。
乃至诸佛。
皆从念佛而生。
故知念佛。
请法之王。
汝当常念无上法王。
令无休息。
又问当云何念。
文殊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
不可思议。
汝当继念。
令无间断。
则能速證无上菩提。
语已。
时二大圣。
互说伽陀。
闻已。
欢喜踊跃。
疑网悉除。
又更作礼。
礼已合掌。
文殊言。
汝可往诣诸菩萨院。
次第巡礼。
授教已。
次第瞻礼。
遂至七宝果园。
其果才熟。
其大如碗。
便取食之。
食已。
身意泰然。
造大圣前。
作礼辞退。
还见二青衣
送至门外。
礼已举头。
遂失所在。
倍增悲感。
乃立石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琳中唐 73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20 【介绍】: 唐僧。
疏勒国人俗姓裴
京师西明寺
始事不空三藏
通内外学,尤精训诂,引用各类字书,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即《一切经音义》,亦称《慧琳音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疏勒国人也。
冒姓裴氏。
始事不空三藏
为室洒。
印度声明。
支那训诂。
靡不精究。
尝谓翻梵成华。
华简而梵细。
则意遗。
细则语衍。
然而俾其意不至遗。
语不至衍。
非夫淹该博综。
易足臻尔。
于是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
诸经杂史。
参合之。
撰大藏音义。
贞元四年
元和五载
成一百卷。
置其本于西明大藏。
使京邑传写。
十五年庚子卒。
寿八十七。
释慧琳
姓裴氏
疏勒国人也。
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
内持密藏外究儒流。
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
尝谓翻梵成华。
华皆典故。
典故则西乾细语也。
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
参合佛意详察是非。
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
贞元四年元和五载方得绝笔。
贮其本于西明藏中。
京邑之间一皆宗仰。
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四矣。
大中五年有奏请入藏流行。
近以海中高丽国三韩夷族偏尚释门。
周显德中遣使赍金。
入浙中求慧琳经音义。
时无此本故有阙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真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
世弋猎。
尤蹻捷善射
开元中
逐兽于野。
倦憩垄亩间。
见虾蟆多甚。
独念曰。
此不可以羹乎。
因取条贯三十许。
置水深处。
复逐兽从别道归。
忘取所贯。
明年春。
仍以猎至其处。
闻虾蟆声。
就视之。
所贯皆喁噞自若。
大愧责曰。
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
罪其可免哉。
即拔所佩刀削发。
遁逃入山忏悔。
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
日夜绕旋扣头流血。
心无间断。
如是经于七日七夜。
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
先为策发受戒。
方便顿觉。
欢喜遍身。
倍加精进。
二七日忽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重岩之底。
而身无所伤。
旁峙石坛。
匍匐遂登其上。
魔挠纷然弗顾。
三七日稍曙。
闻鸟音云菩萨来也。
四际白云若浸粉然。
山川平满。
无有高下。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威仪自在。
与诸侍卫围绕石坛。
尔时慈氏徐至坛所。
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苏迷卢山犹可攘却。
尔心坚固。
不可退堕赞叹抚摩于再三。
而后授法。
则身心和悦。
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
寻获天眼。
洞见无碍。
慈氏躬授三衣瓦钵。
且为作真表名。
俄于膝下。
出二签。
其一署九。
其一署八。
视其签。
非牙非玉。
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
以付曰。
异日人有从尔求戒。
尔当先使其人悔罪。
罪福者持犯所自。
悔罪之法。
或以九十日。
或以四十日。
或以三七日。
为一期。
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
则益为一百八签。
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
若百八签飞散四畔。
独八九二签。
卓立坛心者。
是得上上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中。
仅一二签。
与九八二签交触。
第看交触之签。
是何烦恼。
则知此等烦恼未尽。
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
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
合八九二签。
掷空中。
其签不至交触。
而远去者。
名中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
终于拥蔽八九签者。
其罪不灭。
为不得戒。
设能志诚悔罪。
踰九十日。
复作前法。
而不拥蔽者。
得下品戒。
且云。
八者新薰也。
九者本习也。
已而隐。
华萎香炮。
山川寂寥。
于是著衣持钵。
为大比丘
念欲下山利益众生。
而草木垂靡。
溪谷坦夷。
祥禽瑞兽。
翔舞驯伏前后。
又空中唱言。
菩萨出山来。
何不迎接。
是故聚落人民。
布发脱衣者相望。
毡罽裀褥被路。
皆践踏之。
以副其意。
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
辄惊避他往。
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
则曰。
吾非无意也。
适睹毡缕间皆狶子。
吾恐伤生。
故避之耳。
盖女子本屠家。
致毡之由可知。
居常二虎侍左右。
语之曰。
吾兹不入郛郭。
如他有可脩行地。
汝导以往。
乃行三十里。
踞一山坡而止。
则挂锡树枝。
敷草而坐。
信士四至。
倏成伽监。
金山寺
今影堂道具犹存。
释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为弋猎。
多蹻捷弓矢最便。
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
间折柳条贯虾蟆。
成串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
全忘取贯蟆欤。
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思惟曰。
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莫揭愚笼。
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志求戒法
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搕。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匍匐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
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
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
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
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
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𣰽毹承足者。
华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缕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
后人求戒。
年年忏。
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
表公革心变行。
一日千里。
果得慈氏为授戒法
此五十受中何受邪。
通曰。
近上见谛自誓也。
发天眼通。
是證初二果也。
非谛理现观而何。
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
或曰。
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
诸圣教无文。
莫同诸天传授
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
通曰。
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
弥勒天主是天传授
非魔必矣。
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徵祥證其罪灭不灭。
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
岂可不为后世耶。
十诵律云。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猎。
后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榼。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诘旦。
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
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葡卜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花雨一时交集。
须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其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嘱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
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明达
百济人
家在金山
世为戈猎。
多蹻捷。
弓矢最便。
开元中
逐兽之馀。
憩于田畎间。
折柳条贯。
虾蟆成丳。
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
由山北路归家。
忘取贯蟆。
至明年春。
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年所贯。
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
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惟曰。
我堂下辞亲。
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
由是逃入深山。
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
心心无间。
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
手摇金锡。
策发。
教戒缘。
受方便。
感瑞应。
因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
鸣曰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
逶迤自在。
仪卫陆离。
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善哉。
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
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
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
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
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乃签检之制。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付度。
云。
若人求戒。
当先悔罪。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行忏苦到。
精进期满。
限终。
将九八二签。
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
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
若百八签。
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
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
其烦恼签去者。
名中品戒。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
过九十日。
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
天仗既回。
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
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闻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时。
则人民男女。
布发掩泥。
脱衣覆路。
毡罽氍毹承足咸曲副人情。
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
覆于途中。
惊亡。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适观氎覆间。
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
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
左右随行。
三十来里。
就一山坡。
蹲跪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
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
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
金山寺
后人求戒。
年年忏罪者绝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武宗唐 814 — 84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瀍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昭肃皇帝 840年—846年
会昌 841年—846年 六年三月唐宣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4—846 【介绍】: 即李炎
唐朝皇帝。
穆宗第五子,文宗弟。
初名瀍,后改现名。
文宗疾大渐,宦官仇士良等矫诏废太子,立为皇太弟
即位后,用李德裕李绅等为相,远贬牛僧孺李宗闵等。
又籍没士良家,平定泽、潞。
会昌五年,命毁佛寺,僧尼二十六万还俗。
然酷好神仙,以服金丹死。
在位六年,卒谥至道昭肃孝皇帝
帝讳
穆宗第五子。
元和九年生。
长庆元年三月封颍王
名瀍
开成五年正月立为皇太弟
其年即位。
会昌二年四月
上尊号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五年正月
又上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六年三月改今名。
在位六年。
年三十三。
谥曰至道昭肃孝皇帝
庙号武宗
张又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深州陆泽人字孔昭
张荐子。
宪宗元和中进士状元及第,后应宏辞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时号为“张三头”。
历左右补阙
谄事宰相李逢吉,为之鹰犬,与李续之等有“八关十六子”之称。
坐事贬汀州刺史,官终左司郎中
工诗。
,有《煎茶水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西)人,工部侍郎张荐子。
初为京兆解头,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头,十二年举博学宏词科为敕头,时号“张三头”。
穆宗长庆中以凶险敢言为宰相李逢吉所重用,合谋排挤朝士之不附李逢吉者,构陷李绅,遂使贬端州司马
敬宗宝历二年(826)祠部员外郎,与李续之等号“八关十六子”。
文宗大和元年(827)汀州刺史
武宗会昌二年(842)江州刺史
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卷六。
全唐诗》存诗17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3,序1首。
唐诗汇评
张又新,生半年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西)人。
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
应辟为广陵从事,历补阙,迁祠部外郎
大和元年,贬汀州刺史
后回朝任刑部郎中,转中州刺史
会昌年间曾任江州刺史
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行世。
全唐诗》存诗十七首。
又新字孔昭
工部侍郎荐子。
元和中进士
历左右补阙
李逢吉用事。
又新李续刘栖楚附之。
有八关十六子之目。
逢吉罢相。
山南东道节度
表为行军司马
坐田伾犯赃●命。
汀州刺史
李训用事。
复召为刑部郎中
死复贬。
左司郎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又新)善为诗,恃人多轥藉。
其淫荡之行,率见于篇。
僧幼璋五代 844 — 9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4—927 【介绍】: 五代时僧。
亳州谯人俗姓夏侯,孜从子。
七岁于扬州慧照寺出家。
年十七具戒,二十五岁游方诸禅会,嗣白水本仁。
归住天台山福唐院,移隐龙院。
僖宗中和四年,收瘗浙东饥民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
哀帝天祐三年钱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师
后请归山,钱镠为建瑞龙院居之。
禅师名幼璋
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镇广陵
方七岁。
游慧照寺。
闻诵妙法莲华经。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难之。
因不饮食。
不得已许之。
慧远禅师剃发。
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
游方。
高安
白水
又谒署山。
二大老皆器许焉。
咸通十三年
腾腾和尚者。
江陵
腾腾嘱曰。
汝往天台
寻静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却后四十年
巾子山下菩萨。
王于江南
于时我法乃昌。
遂去。
天台山
于静安乡建福唐院。
已符腾腾之言。
又住隐龙院。
中和四年
浙东饥疫。
于温台明三郡。
收瘗遗骸数千。
时谓悲增大士。
乾宁中
雪峰尝见之。
以棕榈拂子授而去。
天祐三年
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药。
入山致请至府。
志德大师
馆于功臣院。
日夕问道。
辞还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龙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禅者云趋而集。
又契憨憨之语。
尝谓门弟子曰。
老僧顷年。
游历江外。
岭南荆湖
但有知识丛林。
无不参问来。
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
各要知个去处。
然诸方终无异说。
只教诸人歇却狂心。
休从他觅。
但随方任真。
亦无真可任。
随时受用。
亦无时可用。
设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昼作夜。
更饶善巧。
终不能指东为西。
脱或能尔。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是学语之流。
不自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还著得心力么。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
瑞龙老汉。
事不获已。
迂回太甚。
还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尚父乞坟。
尚父笑曰。
师便尔乎。
遣陆仁者。
择地于西关建塔。
塔毕。
往辞尚父
嘱以护法恤民。
还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
为隐迹云。
龙禅师
幼璋
唐相国夏侯孜犹子也。
大中初
伯父司空
出镇广陵
师方七岁。
游慧照寺。
闻诵妙法莲华经。
于是跪伯父前。
求出家。
伯父难之。
师因不饮食。
不得已许之。
慧远禅师剃发。
十年受具足戒。
年二十五游方。
高安
白水
又谒署山二大老。
皆器许焉。
咸通十三年
腾腾和尚者于江陵
腾腾嘱曰。
汝往天台
寻静而居。
遇安即止。
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
憨拊之曰。
汝却后四十年
巾子山下菩萨。
王于江南
于时我法乃昌。
遂去至天台山
静安乡。
建福唐院。
已符腾腾之言。
又住隐龙院。
中和四年
浙东饥疫。
师于温台明三郡。
收瘗遗骸数千。
时谓悲增大士。
乾宁时
雪峰尝见之。
以棕榈拂子。
授师而去。
天祐三年
尚父遣使童建。
赍衣服香药。
入山致请。
至府。
志德大师
馆于功臣院。
日夕问道。
辞还山。
尚父不可。
乃建瑞龙寺于城中。
以延之。
禅者云趋而集。
又契憨憨之语。
尝谓门弟子曰。
老僧顷年。
游历江外岭南荆湖
但有知识丛林。
无不参问来。
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
各要知个去处。
然诸方终无异说。
只教诸人。
歇却狂心。
休从他觅。
但随方任真。
亦无真可任。
随时受用。
亦无时可用。
设垂慈苦口。
且不可呼昼作夜。
更饶善巧。
终不能指东为西。
说或能尔。
自是神通作怪。
非干我事。
若学语之流。
不省己知非。
直欲向空里采花。
波中取月。
还著得心力否。
汝今日各自退思。
忽然肯去。
始知瑞龙老汉。
事不获已。
迂回大甚。
还肯么。
天成二年丁亥四月
师从尚父乞坟。
尚父笑曰。
师便尔乎。
遣陆仁者。
择地西关建塔。
塔毕。
师往辞尚父
嘱以护法恤民。
还安坐而化。
阅世八十有七。
坐七十夏。
诏改天台隐龙。
为隐迹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周迪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豫章人
僖宗光启末,从夫货利于广陵
毕师铎乱,人相掠卖以食。
迪饥将绝,且不得归,妻曰:愿见卖以济夫行。
迪不忍,妻固与诣肆,售得数千钱。
迪以钱赂守城者求去,守城者疑,与迪往验,见其妻已被杀。
迪裹其余体归葬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聂师道唐末五代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初道士
歙州人字宗微
唐末,居郡南山中,州刺史于涛常咨以郡政,时号问政先生
杨行密歙州,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田廷玠中唐 ? — 7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 【介绍】: 平州卢龙人
田承嗣从弟。
仕为平舒丞,迁乐寿清池束城河间县令
又迁沧州刺史
李宝臣朱滔合兵围沧州廷玠固守连年。
相州
田悦承嗣领军政,召为节度副使廷玠以其叛逆,称疾不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郭仲翔
仲翔
宰相元振从子。
李蒙姚州都督
表为判官
与姚巂蛮战被执。
吴保安赎之。
凡十五年乃还。
蔚州录事参军
以优迁代州户曹
后为岚州长史
保安之义。
迎其子为娶。
而让以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骨咄禄初唐 ? — 6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0? 【介绍】: 唐时突厥首领
阿史那氏,颉利族人。
颉利败后,骨咄禄招集散亡,自立为可汗。
高宗永淳二年,进扰蔚州
睿宗文明元年,又寇朔州
武则天垂拱年间数寇代、昌等州。
屡败唐军。
武则天怒而改骨咄禄为不卒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诚慧五代 876 — 9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灵丘人
俗姓李
初出家于五台山,能修戒律,以方术著,不远千里而至者众。
后唐庄宗同光时京师旱,迎至洛下求雨,祷祝数旬,略无征应,惧而遁去。
卒年八十,赐号法雨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李氏
蔚州灵丘人
父母尝为五台之游。
共即文殊像前。
祷之而生。
后真容殿释法润。
睹其俊秀。
于是劝之出家。
而落发登具焉。
学间经论。
性嗜林泉。
王子寺沙门湛崇等。
久餐令闻。
愿挹清规。
因相与请为寺主
莅事之暇。
转华严经数盈百部。
时克用以节度使
据并门。
梁太祖
方受唐禅。
干戈相寻。
中原涂炭。
先是克用
有旧。
会中流矢。
创不时发。
念欲见
以道衷曲。
且托之祈福。
至。
克用躬拜。
号之国师焉
庄宗即位
赐紫衣。
仍赐号。
固辞。
同光三年十二月
嘱累门人廷圭曰。
吾化缘已毕。
请自此辞。
各宜进道。
理无相代。
言讫入丈室。
右胁而终。
寿五十。
腊三十
上闻哀悼。
丧事遣内侍监护。
赐祭三日
阇维收舍利五色。
起塔。
谥曰法雨
塔号慈云。
释诚慧
元礼之宗盟祖派。
蔚州灵丘故邑
父母深信注意清凉。
因瞻大圣之容。
乃乞兴邦之子。
既而有孕。
遂诞贤童。
才当丱年器𠏉天假。
自诣台山永为佛子。
时真容殿释法顺睹其俊哲。
化以苦空。
劝舍俗衣令披法服。
暨登具足尤习毗尼。
自后孤游溪谷多处林泉。
有王子寺僧湛崇等。
请居兹寺。
慧主任之。
馀暇内外典教靡舍斯须。
供赡精严非不勤恪。
恒转华严经数盈百部。
每至卷终恳发愿曰。
以我捧经之手。
救彼苦恼之人。
而属武皇梁太祖日寻干戈中原未定。
武皇中流矢。
创痛楚难任。
思忆师翘想焚香。
痛苦乃息遥飞雁帛远达鸡园。
命下重峦迎归丹阙。
武皇躬拜感谢慈悲。
便号国师矣。
后乞归本寺。
金峰显耀玉树相依。
九州之珍宝皆来。
百寺之楼台普建。
庄宗即位赐紫衣。
次宣师号。
慧坚不受。
帝复宣。
厥后再朝天阙更极显荣。
受恩一月却返五台
同光三年乙酉岁十二月
嘱累门人廷圭曰。
吾今化缘将毕。
为吾进遗表达于宸听。
宜各努力理无相代。
言讫入丈室右胁而终也。
俗龄五十。
腊三十
帝闻恻怆。
高品监护丧筵。
仍敕赐祭三朝。
火烬五色骨存。
收取舍利而起塔焉。
谥曰法雨塔曰慈云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良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人
崔日用从弟。
擢明经甲科,补湖城主簿,以母丧,遂不仕。
治《》、《》、《》、《春秋》,撰《演范》、《忘象》、《浑元》等论数十篇。
隐共北白鹿山南
卒,门人共谥曰贞文孝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